
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、栋梁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、高度评价大国工匠,多次强调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、能工巧匠、大国工匠,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、技能报国之路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,强调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,对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出更高要求。今天,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大国工匠王树军的故事。
一个从19岁进入车间的维修工,凭借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儿、钻劲儿,闯进了国外高精尖设备维修的禁区,创造了一个个令外国专家刮目相看的“不可能”,为重型柴油机领域的中国发动机比肩世界最强作出了贡献。他就是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一号工厂首席技师王树军。
爱学习的维修工
不断地学习是王树军成功的“秘诀”。从小,王树军就展现出了对拆解机械玩具的浓厚兴趣。他不只是玩耍,对于里面的机械原理总想弄个明白。1993年,王树军从技校毕业进入了潍柴。当时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,潍柴的效益并不是很好。王树军对此毫不在意,坚信企业一定会挺过去的。进入工厂后,王树军白天上班,晚上在外面报班学习,回家后再把学习内容整理到一张3米长的稿纸上。那时,进口设备上附带的说明书都是英文的。王树军给自己定了任务:每天不背过10个专业单词不睡觉,直到能看懂英文说明书为止。

王树军在工作中。来源:《工人日报》
王树军还给自己定了个规矩:“三多一少”,即多看、多思、多干、少说。同事们说他有“三不”:不怕苦,享受解决每一个设备故障后带来的喜悦;不服输,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;不退缩,别人不会干、不敢干的活,他敢干,而且干得很出色。还不到30岁时,王树军就已经是名声在外的“大师傅”了。
向洋权威说不的“土专家”
一号工厂是潍柴重要的高端发动机制造基地,里面拥有许多世界一流的设备。有段时间,一号工厂加工中心的光栅尺故障频发。光栅尺是加工中心的位置检测反馈元件,相当于加工中心的神经系统。无论是更换,还是采购备件,不仅费用高,而且过程烦琐,严重影响生产。
凭借多年的经验,王树军怀疑这批设备有设计缺陷,导致光栅尺出现故障。这惊呆了众人:世界一流设备的设计怎么可能会有缺陷?难道外国工程师还比不上你一个维修工?
王树军不服气,决定检查一下。每次检查,他都要钻到加工中心工作台底部,一个姿势一待就是一两个小时,出来时浑身都是汗水和油污,腿脚麻得无法动弹。最终,他用一周时间找到了设备问题所在,并通过周密计算,设计了一套新方案,光栅尺的故障率由原来的47%下降到了1%以下。
王树军介绍,加工中心的很多精密部件,蕴含生产厂家的核心技术。这些部件的维修手段与措施,厂家是严格保密的,既不提供相关资料,也不做任何培训。设备运回国外维修,一个来回几个月,费用高不说,时间也等不起。“这些事早晚是我们自己的,不可能全指望国外厂家。”王树军说,“不管如何,也得把活揽下来。”
在高端设备维修领域,王树军一次次打破国外技术垄断,解决洋设备“水土不服”问题,用实力彰显了新时代大国工匠的风采。
与时俱进的首席技师
2019年,王树军被评为“最美职工”。这个“最美职工”还有人们想不到的一面——胆子大。王树军经手的机器每台都价值上千万元,一旦损坏,损失巨大。但他有底气,这个底气除了来自领导的信任,还有他对自己的坚信。
过去,王树军对自己说:“决不做‘差不多工人’,只做维修行业的技术大拿。”进入智能制造时代,机修工除了维修,还能做什么?王树军的答案是:跟上时代,推动装备智能化升级。

王树军与同事们进行交流。来源:《工人日报》
潍柴的文化标语“一天当两天半用”“不争第一就是在混”,高高悬挂在一号工厂工匠创新工作站的墙上。在这里,王树军发扬着“疯子”式创新文化,只要设定了目标,就逼着自己全力以赴。他带的学员个个成为装备管理的骨干,其中还有两个徒弟分别获得全国机器人大赛、自动化大赛二等奖。
“维修是一个干到老、学到老的职业,尤其是在这个装备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,唯有不断学习,不断接受新知识、新技术,才能跟得上装备制造业的发展。”王树军相信,只有努力学习、大胆创新,才能掌握更多核心技术,尽早彻底摆脱被人“卡脖子”的处境。
(作者: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师 汪星余)